2009-04-29 19:51:45.0 来源: 山东省地震局 作者: 肖兰喜
"19世纪是铁路的时代,20世纪是高速公路的时代,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互联网络(Internet)的迅速崛起和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使万维网(World Wide Web简称WWW或Web)成为高效的全球性信息发布渠道。这一技术正在以很快的速度进入每家每户,它将把地球变成一个小小的村落。网络时代即将来临。我们正在忙碌地建设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而且我们正在电脑空间建立我们物理空间的复制品。互联网已经渗透各行各业,信息高速公路上奔跑着越来越多的信息。随着Internet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地理信息系统(GIS)的需求,利用Internet在Web上发布和出版空间数据,为用户提供空间数据浏览、查询和分析的功能,已经成为GIS发展的必然趋势。于是,基于Internet技术的地理信息系统--WebGIS就应运而生。
WebGIS是Internet技术应用于GIS开发的产物。GIS通过WWW功能得以扩展,真正成为一种大众使用的工具。从WWW的任意一个节点,Internet用户可以浏览WebGIS站点中的空间数据、制作专题图,以及进行各种空间检索和空间分析,从而使GIS进入千家万户. WebGIS还可以应用于Intranet建立企业/部门内部的网络GIS,可以在科研机构、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得到广泛应用。WebGIS提供了一种易于维护的分布式GIS解决方案。尽管目前的WebGIS软件提供的空间分析功能很难满足专业应用的需要,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WebGIS终将取代传统的GIS. 2003年的SARS风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在自然灾害面前,政府各部门的抗灾救灾需要社会和公众的密切配合,公众有对自然灾害的知情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及时地向社会公布灾害的损失和分布,政府的救灾过程,救灾的需求,等等,这就要求GIS从专业技术领域走向社会化地理信息服务。GIS将与网络、通信和计算机相关的平台结合,为需要地理位置信息者提供服务,并且渗透到其他技术之中。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新特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专业应用,二是信息服务。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由于我国以前的经济发展落后,抗震救灾工作也比较落后,在唐山、丽江等大地震中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抢救和救灾不及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正在全国建设大震应急指挥系统,地震应急指挥系统是为政府进行抗震救灾指挥服务的技术系统,是抗震救灾指挥的前沿阵地,具有震情和灾情信息获取、快速评估、信息通告、动态显示、信息查询、辅助决策、命令发布等功能,并为地震应急指挥系统的"通信畅通、现场及时、数据完备、指挥到位"提供技术保障。但是,该系统要实现它的功能,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基础数据库和抗震救灾知识库支撑。在建设一个资料丰富、操作简便、便于管理、可及时更新的大震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重点研制抗震救灾模型体系和定量化指标,并最终形成辅助决策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其目的是:为地震应急指挥提供灾情信息和各类基础资料,为政府提供以下基本信息,地震的三要素,损失多少,分布如何?灾区基本情况如何?最优先救灾任务是什么?最优先救灾目标在哪里?哪里最危险?应如何救灾?救灾资源在哪里?如何优化调度和派遣救灾力量?等等,为抢险救灾行动提供各种辅助决策信息,为各项救灾措施和救灾行动方案提供科学保障,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 由于地震是小概率事件,投入很大建设的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和专家知识库仅仅停留在为地震应急服务的角度是远远不够的,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和专家知识库不但要满足专业的需要,同时又要满足社会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的数据库建设和管理必须是运行在分布式的环境中,由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部件组成,WebGIS是最佳的选择。公众可以浏览我们WebGIS站点中的空间数据、制作专题图,以及进行各种空间检索和空间分析,使人们在震前了解政府为应对自然灾害所作的各种准备,震时可了解灾情的分布和救灾信息。 |